投资巨头的棋盘上,芯片已成为决定胜负的棋子。
北京时间8月5日,软银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监管文件揭开了一场豪赌的帷幕:2025年第二季度,这家日本科技投资巨头将英伟达持仓从10亿美元猛增至30亿美元,同时新购入3.3亿美元台积电股票和1.7亿美元甲骨文股份。
这一动作距离5月底英伟达股价跌至117美元低谷仅两个月。彼时,特朗普政府针对AI芯片出口的“无限期许可”新规让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1881亿美元。而如今,英伟达股价已强势反弹至173美元上方,软银的精准抄底引发市场侧目。
孙正义的棋局落子,从来不只是财务投资这般简单。这位67岁的投资家正推动软银从“投资公司”向“AI生态构建者”转型,而芯片正是其战略棋盘的核心枢纽。
英伟达:全球GPU霸主,掌握AI训练与推理的算力命脉,Blackwell架构芯片贡献其70%数据中心收入
台积电: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的关键一环,3nm/2nm工艺决定下一代AI芯片性能上限
ARM:软银旗下“硬科技独角兽”,覆盖全球90%移动芯片设计,成为串联生态的技术底座
这一布局被Tenacity风投创始合伙人本·纳拉辛喻为“AI淘金热中的卖铲人”——通过控制算力工具链,软银或获得英伟达芯片的优先供应权,“甚至可能跳过排队名单”。
孙正义的野心不止于股权投资。他正推动两个足以重塑全球AI基础设施格局的超级项目:
星际之门计划:与OpenAI、甲骨文及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GX联合打造5000亿美元AI数据中心网络,目标2030年建成
亚利桑那州制造枢纽:斥资万亿美元,游说台积电、三星共建美国本土先进制程产能中心
这些项目试图将芯片投资转化为实体控制力,使软银成为AI算力的“水电供应商”。
软银同日公布的Q2财报揭示了转型期的阵痛:营收同比增长8%至1.66万亿日元(106亿美元),但营业利润下滑4.3%至2907亿日元,净利润更大跌10.6%至1453亿日元。这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与其豪掷33亿美元加仓芯片形成鲜明对比。
为支撑AI硬件投资,软银展开精密财务操作:
愿景基金2025上半年变现近20亿美元公私资产,强调“自主决策退出时机”
6月出售部分T-Mobile股份融资48亿美元,CFO后藤芳光宣称净资产达25.7万亿日元(1750亿美元)“资金储备充足”
这些动作延续了软银的标志性策略——通过成熟资产退出为前沿布局输血,如同其逐步清仓阿里巴巴股份,套现超百亿美元转投AI硬件。
投资者似乎买账孙正义的蓝图:
软银股价上月创历史新高,分析师预计6月季度将扭亏为盈
公司2024年10月实施10比1拆股,旨在提升流动性并吸引散户投资者,彰显长期信心
然而风险如影随形——截至3月末软银净负债约400亿美元,且“星际之门”等计划需持续投入,与短期盈利压力形成尖锐矛盾。
芯片产业已成大国博弈焦点,孙正义深谙此道。2019年过早抛售4.9%英伟达持股(现值超2000亿美元)的教训,让他更警惕政策风险。
台积电因特朗普政府可能对芯片征收25%-100%关税,遭亚系外资调降目标价至1400元新台币,预估毛利率或受4-9个百分点冲击
英伟达5月因出口限制被迫计提45亿美元损失,交银国际警告该影响将持续至2026财年第二季
孙正义正积极铺设“政治护城河”:
频繁会晤白宫官员,强化与特朗普关系
推动亚利桑那州制造枢纽计划,以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
旗下安培计算(Ampere)收购案面临FTC反垄断审查,游说成为关键变量
这些动作折射出科技投资的新现实——董事会会议室里的决策,越来越依赖华盛顿走廊的运作。
尽管持仓英伟达、台积电带来可观账面收益——自4月低点两家公司股价分别反弹90%和40%——软银与真正的AI巨头仍有鸿沟:
市值对比:软银1190亿美元 vs 英伟达4.4万亿美元,差距超35倍
技术话语权:ARM估值仅数百亿美元,而英伟达靠Blackwell架构掌控AI芯片标准
孙正义在6月股东大会宣言中显露野心:“我们目标只有一个:成为人工超级智能领域的头号平台商”。但实现路径充满考验:
技术卡位:能否通过ARM生态打破英伟达CUDA生态的垄断?
资金耐力:万亿美元项目与1750亿美元净资产间的资金缺口如何填补?
政策风险:美国大选后若升级对华芯片限制,台积电夹缝中如何自处?
交易屏闪烁的数字背后,一场关于AI时代制高点的争夺战已然打响。当孙正义将筹码推向英伟达与台积电,他押注的不只是两家企业的未来,更是算力霸权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
软银Q2的盈利阵痛或是转型必须支付的代价——在AI军备竞赛中,短期利润向长期战略的妥协,已成科技巨头生存的残酷法则。随着Blackwell芯片开始出货、“星际之门”破土动工,这位曾错过2000亿美元盛宴的投资家,正全力争夺下一张通往万亿俱乐部的门票
Contact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