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亚马逊正式宣布其生鲜杂货"当日达"配送服务已成功落地美国1000多个城镇,并计划在年底前将覆盖范围扩大至2300个城市。这一里程碑式的扩张标志着亚马逊"极速履约"战略进入新阶段,其目标是将传统电商的"下单-收货"时间压缩至"小时级",彻底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与期待。
服务细节方面,亚马逊为不同用户群体设计了差异化的配送门槛:Prime会员只需单笔订单满25美元即可享受免费当日送达服务,不足25美元的订单仅需支付2.99美元运费;而非会员用户则需统一支付12.99美元的服务费,且不受订单金额限制。这种定价策略明显旨在强化Prime会员的价值主张,推动用户订阅其年费139美元的会员服务。亚马逊全球商店CEO Doug Herrington表示:"我们持续创新,让杂货购物对客户——尤其是Prime会员——变得更简单、快速和实惠"。
品类整合是此次服务升级的另一大亮点。消费者现在可以通过Amazon App或官网一站式购买数千种生鲜商品——从有机蔬果、草饲牛肉到野生海鲜、冷冻披萨——并与耳机、纸巾甚至Switch游戏机等非食品类商品合并结算,无需分单。这种"生鲜+百货同车配送"的模式极大提升了购物便利性,使亚马逊能够满足消费者"今晚想吃什么就下单"的即时需求,而非传统超市"囤积一周食材"的购物模式。
支撑这一庞大服务网络的是亚马逊投入的专业冷链履约系统。该公司动用了全流程温度控制的专业物流网络,在入库、拣选、打包、出库环节设置了前后共6道质检程序,确保易腐商品品质。配送使用的保温袋采用路边可回收材质,与Amazon Fresh、Whole Foods Market保持同一标准。亚马逊还特别强调,温度敏感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会置于绝缘可回收袋中,以确保"以最佳状态送达"。
市场数据显示,亚马逊此次扩张建立在坚实的消费需求基础上。据Digital Commerce 360援引Brick Meets Click数据,美国消费者每月在线购买食品杂货的花费高达约97.6亿美元。而亚马逊2024年仅在食品杂货和家居必需品领域的销售额就突破1000亿美元(不包括Whole Foods和Amazon Fresh的销售额)。在凤凰城、奥兰多和堪萨斯城等试点城市,购买生鲜食品的消费者复购率是不购买生鲜用户的两倍,这一数据有力验证了生鲜业务对提升用户粘性的战略价值。
亚马逊的长期愿景更为宏大。作为其"2025年当日/次日达覆盖4000小城"战略计划的关键一环,生鲜当日达服务的扩张将与公司整体物流能力提升形成协同效应。从西雅图总部传来的消息显示,亚马逊并不满足于当前的成绩,计划在2026年继续推进该服务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巩固其在生鲜电商领域的领导地位。
亚马逊生鲜配送服务的大规模扩张犹如投入零售行业的一颗深水炸弹,立即在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消息公布后,沃尔玛(WMT.US)股价应声下跌超过2.4%,收盘报101.10美元;克罗格(KR.US)跌幅更甚,暴跌近5%;好市多(COST.US)和塔吉特(TGT.US)也分别下跌超过1%。这一集体下挫反映了投资者对传统零售商在生鲜电商领域竞争能力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利润率受压的预期。
市场反应的背后逻辑清晰可辨:亚马逊凭借其庞大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正以惊人的速度蚕食传统零售商的领地。投行分析师指出,亚马逊此次服务扩张"加剧了价格战,挑战了(竞争对手的)利润率"。尤其令市场担忧的是,亚马逊此前主要向Prime会员提供生鲜配送服务,而现在已向所有美国客户开放,覆盖超过3500个城市,这标志着其从"会员专属福利"向"普惠型服务"的战略转变,潜在市场规模大幅扩大。
面对亚马逊的凌厉攻势,沃尔玛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就在亚马逊宣布扩张的同一日,沃尔玛宣布将其员工折扣政策从主要覆盖新鲜农产品和一般商品,扩展至全年适用几乎所有食品杂货,包括牛奶、意大利面、冷冻披萨和肉类等。这一10%的折扣优惠将在员工入职90天后生效(清仓商品除外),是沃尔玛人力资源主管Donna Morris所称的"员工最期待的福利之一"。
沃尔玛的福利加码被视为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人才的策略,同时也是应对亚马逊竞争压力的间接方式。通过提升员工购买力,沃尔玛可能在维持客户关系的同时增强内部凝聚力。然而,市场似乎对这一举措的短期效果持怀疑态度,沃尔玛股价在福利宣布后仍持续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玛股价的下滑也受到更广泛市场情绪的影响。在亚马逊宣布之前,沃尔玛股票已经因投资者等待其二季度财报而呈现疲软态势,市场对消费者支出趋势持谨慎态度。分析师指出,沃尔玛近期股价"没有明确的支撑或阻力位",技术方向很可能取决于即将发布的盈利报告和宏观经济数据。卖空比例仅为0.13%,空头持仓比例0.5%,表明市场并未形成强烈的做空情绪,更多是观望态度。
长期表现方面,尽管近期受挫,沃尔玛股票在2025年迄今仍实现了近13%的涨幅,表现优于标普500消费品板块指数6%的回报率。部分分析师认为,当前股价可能已部分反映消费疲软及盈利压力,从估值角度看,沃尔玛的市盈率(TTM)为35.17倍,虽高于行业均值,但低于其5年历史中位数(约40倍),且连续52年提高股息的记录使其防御属性突出。平均目标价111.77美元暗示着较当前价有32%的潜在上涨空间6,但亚马逊竞争加剧无疑为这一预期蒙上阴影。
亚马逊生鲜"当日达"的大举扩张绝非孤立行动,而是其整体零售战略的关键落子,与传统零售商形成多维度的战略对决。这场较量的核心在于两种不同商业模式对消费者生鲜购物习惯的重新定义,以及背后庞大的供应链与技术支持体系。
亚马逊的生态优势体现在其构建的完整商业闭环。通过将Amazon Fresh、Whole Foods Market和本地特色零售商的服务整合进同一平台,亚马逊打造了一个几乎可以满足所有日常需求的"一站式"购物体验。消费者现在可以"从牛奶、橙子到小说和家居装修工具,全部加入同一购物车,几小时内送达门前"。这种无缝衔接的购物体验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和时间投入,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
亚马逊的技术驱动力是其战略实施的核心支撑。专业控温履约网络和六道质检流程代表了其在冷链物流领域的技术投入;订单处理系统的升级使得生鲜与非生鲜商品能够同车配送,优化了物流效率;而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积累则使其能够精准预测各地区的需求波动,实现库存的智能化分布。这些技术优势共同构成了亚马逊难以被模仿的竞争壁垒。
相比之下,传统零售商的应对策略则更多依托其固有优势——遍布社区的实体门店网络。沃尔玛、克罗格等企业正加速推进"线上下单,到店自提"和"最后一英里配送"服务,试图将门店转化为微型履约中心。沃尔玛近期扩大员工折扣范围的举措,可视为其强化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然而,这种防御性策略在亚马逊的凌厉攻势面前显得被动。
消费者行为变迁是这场对决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师指出,疫情后"在家做饭"成为新常态,亚马逊敏锐捕捉到"今晚想吃什么就下单"的微场景需求,正在削弱传统商超"整周采购"的消费习惯。这种从"计划性购物"向"即时性购物"的转变,恰恰契合了亚马逊"当日达"服务的价值主张。数据显示,草莓、蜜脆苹果、酸橙和牛油果等生鲜商品已成为亚马逊当日达服务中最畅销的品类,反映了消费者对新鲜食材即时可得性的强烈需求。
价格战风险是市场最为担忧的方面。亚马逊凭借其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有能力在保持服务质量的同时压缩成本;而传统零售商的食品杂货业务本就利润微薄——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7%,在价格竞争中回旋余地有限。食品营销协会(FMI)专家警告称,尽管食品价格近期有所下降,但新关税可能逆转这一趋势,而零售商"几乎没有空间吸收更高的成本",这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压力。
在这场战略对决中,亚马逊似乎占据上风,但其胜利并非唾手可得。传统零售商在生鲜品类的专业经验、区域供应链关系和社区信任度等方面仍具优势。未来竞争格局很可能不是"赢家通吃",而是不同商业模式针对不同消费场景的差异化共存。不过,亚马逊此次服务扩张无疑加速了行业洗牌进程,迫使所有参与者提升服务标准与运营效率。
亚马逊"当日达"服务的全面扩张不仅直接影响零售商的竞争态势,更在更深层次上重塑着整个生鲜电商的行业格局与供应链体系。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催生新型商业模式,并迫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重新思考其战略定位。
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随着亚马逊将生鲜当日达服务从1000城扩展至2300城,生鲜电商市场从原来的"蓝海"迅速转向"红海"。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已稳居北美Top 2000电商榜首,全球线上市场百强第三的位置1,其在生鲜领域的加码将进一步巩固这一领导地位。传统超市的线上业务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除非它们能够快速提升数字化能力和履约效率。
供应链体系正在经历深度变革。为支撑"小时级"配送承诺,亚马逊建立了专业控温履约网络,在关键区位部署了具备多温区管理能力的仓储设施。这种"冷链黑科技"不仅包括运输环节的温控,还涵盖从入库到出库的六道质检程序1,确保易腐商品在各个环节的品质稳定。这些投入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迫使竞争对手不得不跟进类似的供应链升级,从而推高了行业整体运营门槛。
消费者预期被永久性地改变了。当生鲜商品能够像外卖一样在几小时内送达,消费者对便利性的标准被大幅提高。亚马逊的成功试点显示,使用生鲜配送服务的消费者复购率是其他用户的两倍,这表明一旦消费者体验过这种便利,就很难回到传统的购物模式。食品营销协会(FMI)的研究证实:"随着消费者继续将健康和营养放在首位,生鲜食品仍然是提供他们期望的质量、便利和体验的关键"。
可持续性挑战也随之凸显。亚马逊虽然采用了路边可回收材质的保温袋,但高频次的即时配送必然带来更大的环境足迹。行业需要平衡"即时满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可能需要创新包装材料、优化配送路线以及开发更环保的冷藏技术。未来,环保绩效可能成为生鲜电商新的竞争维度。
区域差异化策略变得更为重要。亚马逊计划到2025年将当日/次日达服务"下沉至4000个中小城市及农村社区",这表明其战略不仅限于一二线城市的高密度市场。这种全覆盖策略将迫使区域性超市连锁加速数字化转型,否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的风险。一些地区性超市如Save Mart已开始推出创新促销活动(如提供25万美元大奖的"WIN-WIN Event")来保持客户黏性,但这种营销手段的长期效果尚待观察。
技术创新将继续驱动行业变革。亚马逊的案例表明,生鲜电商的竞争已远不止于前端应用体验,更在于后端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人工智能在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配送路线优化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全程温控监控中的价值;区块链在食品溯源方面的潜力——这些技术突破将决定下一阶段的竞争胜负。传统零售商若不能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将很难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总体而言,亚马逊"当日达"的扩张标志着生鲜电商进入"即时化"新阶段,行业将面临一轮深度整合与转型。能够快速适应这一变革、在保持食品品质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的企业将赢得未来,而反应迟缓者则可能被淘汰出局。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消费者,他们将享受越来越便捷、可靠且多样化的生鲜购物体验。
亚马逊生鲜"当日达"服务的迅猛扩张不仅重塑了当下零售格局,更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消费者习惯深刻变革,生鲜电商领域的竞争将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各市场参与者的战略选择与执行能力将决定其长期成败。本部分将剖析行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并为投资者提供应对这一变局的决策参考。
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是可见的第一步。亚马逊已明确计划到2025年底将生鲜当日达服务扩展至2300个城市,并将在2026年继续推进。这一扩张轨迹表明,生鲜电商的战场正从核心都市区向郊区和中小城市延伸,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美范围内的普惠性服务。传统零售商若不能迅速提升其数字化履约能力,将面临市场份额被系统性侵蚀的风险。
服务速度的进一步突破可能是下一竞争焦点。亚马逊当前已将"下单-收货"时间压缩至"小时级",但行业创新不会止步于此。随着前置仓网络加密和预测算法精度的提升,"分钟级"配送在部分高密度区域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极速履约能力将重新定义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期待,迫使所有参与者持续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升级。
品类专业化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目前亚马逊的生鲜"当日达"已涵盖从有机蔬果、草饲牛肉到野生海鲜、冷冻披萨等多种商品,但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深度开发仍有巨大空间。特色有机食品、本地农场直供、定制化膳食解决方案等垂直领域可能催生专业生鲜电商平台,与综合型巨头形成互补共生的市场结构。
技术整合将决定企业长期竞争力。亚马逊的"冷链黑科技"和六道质检程序已经设立了行业标杆,但技术创新远未到达天花板。人工智能驱动的动态定价、无人机和自动驾驶配送、区块链赋能的全程溯源、AR/VR增强的购物体验——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重塑生鲜电商的运营模式和用户体验。传统零售商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否则将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盈利模式创新势在必行。生鲜品类本就利润微薄(行业平均利润率仅1.7%),而"当日达"服务的高昂履约成本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企业需要探索广告收入、数据变现、会员订阅等多元化收益来源,以支撑服务质量提升所需的持续投资。亚马逊Prime会员模式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不同定位的企业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盈利路径。
投资启示方面,当前市场波动创造了选择性机会。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股价近期下跌(沃尔玛跌幅超2%),部分反映了亚马逊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看,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传统零售商仍具投资价值,特别是在当前市盈率(TTM)35.17倍、低于历史中位数的情况下。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企业的以下能力:
线上线下融合的履约体系构建进度
供应链数字化和效率提升成果
会员体系和用户粘性增强措施
利润率稳定或改善的证据
亚马逊(AMZN)股票在消息公布后上涨1.05%,表明市场对其战略扩张持乐观态度。投资者需评估其持续投入对短期利润的影响与长期市场主导地位获取之间的平衡。
监管风险是另一需要考量的因素。随着亚马逊在生鲜电商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反垄断审查可能加强。此外,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求、劳工权益的保护标准、环境可持续的合规压力都可能影响行业参与者的运营成本和商业模式。具有前瞻性治理结构的企业将更能应对这些挑战。
总体而言,亚马逊生鲜"当日达"的大规模扩张标志着零售业进入"即时电商"新时代。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风险。能够快速适应技术驱动的新零售生态、在保持运营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用户体验的企业,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竞争的最大红利将是获得越来越便捷、可靠且高品质的生鲜购物体验,真正实现"所想即所得"的生活愿景。
Contact With Us